
液体战队(Team Liquid)作为横跨多项目的何利顶级电竞战队,其在不同游戏中的用液战术体系及选手特点决定了其弱点的差异性。以下结合具体赛事表现及战术分析,体战系统梳理其核心弱点及针对性打击策略:
一、弱点CS:GO项目弱点及打击策略
1. 进攻方战术僵化与突破依赖
问题根源:根据HLTV数据(2025年1月),进行击液体战队的针对进攻方回合胜率在Mirage、Nuke等地图中低于平均水平(约45%),性打主因是何利过度依赖YEKINDAR的激进突破和Twistzz的补枪能力。例如,用液YEKINDAR在进攻方的体战死亡后补枪率仅22.7%,远低于传统突破手HooXi的弱点28%。打击策略:预判突破路线:通过投掷物封锁YEKINDAR惯常突破路径(如Mirage的进行击A1或Inferno的香蕉道),迫使其选择非优势路线,针对降低首杀成功率。性打交叉火力压制:针对Twistzz的何利补枪习惯,在关键点位(如Overpass厕所)设置双人交叉火力,利用其补枪时的位置暴露进行反制。2. 指挥体系压力与临场应变不足
案例:2025年上海Major期间,Twistzz作为新晋指挥因战术调整失眠,导致进攻方决策滞后。打击策略:动态节奏切换:在比赛中突然切换快攻与慢打节奏,例如在Nuke地图中假打外场后转内场,利用液体防守方信息收集较慢的弱点制造混乱。心理施压:通过频繁假爆弹或假转点消耗液体战队的道具资源,迫使其提前暴露防守意图。3. 地图池头重脚轻
数据对比:| 地图 | 进攻方胜率 | 防守方胜率 |
| Ancient | 58% | 62% |
| Mirage | 43% | 55% |
| Nuke | 41% | 60% |
(数据来源:HLTV 2025年1月报告)
打击策略:在BP阶段优先选择Mirage、Nuke等液体进攻弱势地图,并通过针对性训练强化对手在这些地图的防守反制能力。二、DOTA2项目弱点及打击策略
1. 核心选手角色冲突
问题:2025年液体引入NertZ后,阵容中四名选手均为自由人定位,缺乏传统突破手,导致进攻节奏拖沓。打击策略:中期视野压制:通过高机动性英雄(如风暴之灵、马尔斯)频繁骚扰液体野区,迫使NertZ等自由人提前参战,破坏其发育节奏。团战分割:利用控制技能(如潮汐猎人大招)分割液体阵型,针对其补枪型选手(如Twistzz)进行集火。2. BP阶段英雄池限制
关键英雄依赖:液体中单Nisha对灰烬之灵、风暴之灵的胜率高达68%,但对帕克等节奏型英雄的掌握较弱(胜率仅42%)。打击策略:优先禁用:在BP阶段封锁Nisha的招牌英雄,迫使其选择非核心中单(如死亡先知),削弱中期带线能力。针对33的战术体系:禁用其擅长的先知、兽王等全球流英雄,限制其分推战术。3. 大赛心态波动
历史表现:液体在TI决赛中多次因“赛点魔咒”被翻盘,例如2024年利雅得大师赛决赛被GG战队逆转。打击策略:高压逼团:在比赛后期主动开雾抓单,利用液体选手的保守心态制造以多打少机会。经济差滚雪球:通过早期线优(如三路线霸组合)快速积累经济优势,迫使液体在装备未成型时接团。三、跨项目通用弱点
1. 新阵容磨合风险
案例:2023年液体引入cadiaN后因沟通问题导致EPL S17小组赛出局。打击策略:通过高频换线或非主流战术(如CS:GO的Rush B或DOTA2的速推流)考验新阵容的临场协调能力。2. 数据依赖与反制
液体优势:依赖SAP AI系统分析对手行为模式。打击策略:故意在小组赛中隐藏关键战术(如CS:GO的非常规防守站位),待淘汰赛阶段突然变阵。四、实战应用案例
CS:GO案例:2025年IEM里约Major中,FURIA战队通过香蕉道双火+闪光的道具组合压制YEKINDAR,使其首杀成功率下降至18%,最终液体进攻方仅得4分。DOTA2案例:GG战队在TI12胜者组决赛中,通过BP阶段连Ban灰烬之灵、风暴之灵,迫使Nisha使用帕克,其参战率仅为52%,液体中期节奏崩盘。液体战队的弱点核心在于过度依赖明星选手的临场发挥及战术体系的容错率较低。通过针对性BP、节奏压制及心理战,可有效放大其决策链的脆弱性。尤其在关键局中,对其指挥核心(如Twistzz或Insania)施加压力,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