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没选王者荣耀?选择一个普通玩家的真实心路

凌晨1点23分,手机屏幕的荣耀光照在脸上,我又一次划过了应用商店里那个金色图标。选择这已经是荣耀本月第七次了——每次手指悬在"下载"按钮上方时,总会有个声音在脑子里嘀咕:"你真的选择需要这个游戏吗?"

一、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荣耀MOBA

记得2016年第一次在同学平板上看到王者荣耀时,后羿的选择火焰箭正划破屏幕,五个男生围着7寸屏幕大呼小叫。荣耀当时我心跳加速地想:"这绝对是选择我下一个本命游戏。"但八年过去了,荣耀我的选择游戏库里始终没有它的位置。

不是荣耀没动过心。有段时间每天通勤都能看见:

  • 穿校服的选择中学生三排开黑
  • 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在泉水等复活
  • 连楼下早餐店老板都在等餐间隙来局人机

但真正让我犹豫的,是荣耀去年帮表弟戒瘾时看到的真实数据

行为频率
每日游戏时长>4小时他62%的周末时间
为皮肤充值三个月花了早餐钱
排位连败后情绪失控摔坏过两部手机

二、时间都去哪儿了

上周同学聚会,选择老张顶着黑眼圈说:"昨晚晋级赛打到三点。"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年没碰王者荣耀,反而阴差阳错做了不少事:

  • 用通勤时间啃完了《游戏设计艺术》
  • 在Steam上收集了27个独立游戏
  • 甚至学会了用Unity做简单的平台跳跃

不是说MOBA不好。有次在网吧看别人五杀,那种团队配合的爽感确实让人头皮发麻。但就像《娱乐至死》里说的,"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我害怕自己变成那个在公交车上骂骂咧咧的亚瑟玩家。

2.1 社交压力的另一面

"快来开黑!就差你了!"这种消息我收过不下二十次。最接近入坑那次,下载进度条都跑到87%了,突然想起上周同事吐槽:"现在团建都改峡谷五日游了,不去就是不合群。"

但真正的社交不该是这样的。去年参加GameJam遇到的两个队友,我们现在还会每月交换游戏测评。有次聊到凌晨三点关于《极乐迪斯科》的叙事设计,那种纯粹因为热爱产生的共鸣,和"守塔!守塔!"的嘶吼完全是两种体验。

三、关于选择的蝴蝶效应

有天下班看见地铁广告牌上的新英雄,突然算了笔账:如果过去五年每天玩1小时王者荣耀...

替代活动累计成果
吉他练习足够开小型演唱会
写作能完成两部长篇
健身体脂率降5%

当然这种计算有点耍流氓。游戏带来的快乐是真实的,就像《游戏改变世界》里麦戈尼格尔论证的,好的游戏体验能提升生活质量。只是当我看着表弟因为连败把作业撕得粉碎时,突然很庆幸自己当年那个犹豫。

3.1 那些被忽略的替代品

有段时间特别想玩策略游戏,差点用王者荣耀解馋。后来偶然发现《陷阵之志》这个宝藏,现在手机里还留着三周目的存档。不是说王者荣耀不好,就像朋友说的:"它是个优秀的商业产品,但未必适合每个玩家。"

这些年尝试过的替代方案:

  • 碎片时间:《Downwell》这种一局3分钟的肉鸽
  • 团队协作:《Overcooked》里的厨房灾难
  • 竞技快感:《Brawlhalla》的大乱斗

凌晨2点的台灯下,给这篇文章敲下最后几行字。窗外传来不知谁家的笑骂声:"李白你个大坑!"我笑着关上电脑,从书架上抽出那本读到一半的《神经漫游者》。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朋友发来的消息:"发现个超棒的叙事游戏,要试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