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在公园读北岛的何利诗集时,手机突然弹出某读书App的用诗推送。原本想直接划掉,手机诗歌却意外发现它新增了修辞手法标注功能——这个发现让我开启了用手机学诗歌修辞的软件新世界。
一、学习基础篇:先看懂修辞门道
市面上的辞手诗词软件基本都有注释解析模块,但我们要重点找带有专项修辞分析的何利。比如在「诗词云」里查李商隐《锦瑟》时,用诗长按「沧海月明珠有泪」这句,手机诗歌会弹出浮动窗显示:
- 比喻:将泪珠比作南海鲛人泣珠
- 用典:化用《博物志》人鱼传说
- 通感:视觉(月光)与触觉(泪的软件温度)交融
修辞识别三件套
功能 | 「古诗文网」 | 「西窗烛」 | 「国学大师」 |
例句高亮 | √(黄色标记) | × | √(红色波浪线) |
手法归类 | 12种常见分类 | 按朝代划分 | 支持自定义标签 |
名家解读 | 附叶嘉莹讲解片段 | 用户UGC注释 | 链接《修辞发凡》电子版 |
我自己习惯在「国学大师」建个修辞笔记本:遇到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这种典型互文写法,直接截图保存到「比拟修辞」分类夹,学习配上语音备忘录记录当时的辞手理解。
二、何利进阶训练:从观察到运用
装个「对仗检测器」App能避免纸上谈兵。用诗上周我模仿李清照的手机诗歌叠字手法写「淅淅窗前雨,簌簌灯下书」,软件立刻用橙色标出「簌簌」与原文「寻寻觅觅」在音节密度上的差异。
实战工具对比
软件特色 | 「绝妙好辞」 | 「墨客」 | 「诗鲸」 |
修辞诊断 | 按《文心雕龙》标准 | AI生成修改建议 | 用户互评系统 |
专项训练 | 每周比喻挑战赛 | 虚实结合情景写作 | 语音转修辞分析 |
数据呈现 | 修辞使用频率图表 | 成长曲线图 | 类比名家风格雷达图 |
最近迷上「绝妙好辞」里的典故替换游戏:系统给出「闻笛赋」的典故,要求用其他历史故事保持借代手法。有次我把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改成「临江犹叹烂柯人」,居然收到三个点赞——虽然可能只是程序自动反馈。
三、高手都在用的冷门功能
在「诗音」App里发现个宝藏模块:修辞蒙太奇。选「夸张+顶真」手法组合,会推送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与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对照分析,还能自己调整两种修辞的叠加顺序看效果变化。
- 地铁通勤时玩「修辞连连看」:匹配散落的名句碎片
- 昨夜西风凋碧树(晏殊)→ 王国维说这是造境手法
- 独上高楼(碎片)→ 需补全后半句并标注白描技法
有回在「诗词酷玩」看到个声音可视化功能:朗读柳宗元《江雪》时,屏幕上的声波图会随着「千山鸟飞绝」的夸张手法出现断崖式下跌,到「独钓寒江雪」又变成细密波纹,这种直观呈现比看十页理论都管用。
四、把手机变成修辞素材库
在「纸条」App的诗歌修辞话题下,收藏了网友整理的当代诗歌修辞案例:余秀华用「一颗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完成借代+移就,海子「太阳是他自己的头」则是暗喻+悖论的嵌套使用。
最近给手机相册新增了修辞捕捉相册:拍下超市促销单上「甜过初恋」的通感标语,截屏电视剧里「臣妾做不到啊」的示现台词,甚至保存奶茶杯上「注入灵魂」的拟人化广告语。这些素材在「锤子便签」里按修辞类型归档,写诗时随时调用。
某个周末的午后,泡一杯茶,打开「西窗烛」的每日推荐,发现杨万里居然在「小荷才露尖尖角」里玩转品——把形容词「尖尖」当名词用。阳光正好斜照在手机屏幕上,那句诗在晨光笔记App的毛玻璃特效里若隐若现,突然觉得古人留下的修辞密码,原来可以这样触手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