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江南江南小镇上,傅嘉和傅棠这对堂兄弟出生在同一个大院里。兄弟傅嘉的齿轮承父亲是纺织厂会计,傅棠的画笔父亲则是镇中学语文老师。两家人共用着天井里那棵百年桂花树,业传孩子们踩着树根上的江南青苔追逐打闹时,大人们总说这兄弟俩像双胞胎——直到他们背上书包走进学堂。兄弟
少年时代的齿轮承分水岭
初中物理课上,傅嘉总爱把自行车链条拆下来研究变速原理,画笔校服口袋常年装着扳手;傅棠则总抱着《芥子园画谱》在课本空白处临摹,业传有次把班主任的江南肖像画得惟妙惟肖,差点被请家长。兄弟1994年填报志愿那天,齿轮承傅嘉在技校机床操作专业后面重重打了个勾,画笔傅棠的业传志愿表上则清一色写着美术院校。
对比维度 | 傅嘉 | 傅棠 |
高中时期标志物 | 自制矿石收音机 | 炭笔素描本 |
课桌刻字内容 | 机械制图三视图 | 《兰亭集序》节选 |
齿轮与画笔的二十年
2001年,傅嘉在机床厂发明了多角度定位夹具
- 2005年:傅嘉升任车间主任,主持自动化改造项目
- 2006年:傅棠个展《钢铁与丝绸》引发美术界讨论
- 2010年:傅嘉团队研发的数控系统获得国家专利
- 2012年:傅棠作品被收录于《亚洲当代艺术图鉴》
殊途同归的转折点
2018年旧城改造时,那座承载着童年记忆的纺织厂面临拆迁。傅嘉带着测量仪在车间记录下所有设备数据,傅棠则用全景摄影留存了整个厂区影像。当推土机来临前夜,兄弟俩不约而同收集了车间墙上的老奖状、更衣室褪色的工作证,后来这些物件出现在省工业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双年展上。
领域 | 傅嘉的贡献 | 傅棠的呈现 |
工业遗产保护 | 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库 | 创作动态光影装置《呼吸的厂房》 |
技术传播 | 编写《车工实操口诀》 | 设计科普绘本《齿轮王国》 |
茶香里的黄昏对话
如今在傅嘉的智能装备公司会客室,总摆着傅棠烧制的青瓷茶具。每月第三个周末的傍晚,瓷器与不锈钢茶几的碰撞声中,总会传来这样的对话:“你们艺术家能不能把操作界面设计得更人性化?”“你们工程师眼里只有冷冰冰的参数吗?”窗外的桂花香飘进来,恍惚又回到四十年前两个少年蹲在树根旁观察蚂蚁搬家的那个下午。
据《江南工业史》记载,那座老纺织厂的门牌最后镶嵌在新落成的市民文化广场地面上。每当夕阳把钢化玻璃照得通红,总能看到不同年龄的访客在这里驻足——有带着安全帽的工人指着某个坐标点说当年这里放着他的机床,也有美院学生支起画板捕捉光影变幻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