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里的国杀孙权为啥叫"大魏吴王"?这事得从曹丕封赏说起
凌晨两点半,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孙权三国杀孙权角色卡发呆。"大魏吴王"这个称号总让我觉得别扭——孙权不是大魏东吴老大吗?怎么还跟魏国扯上关系了?翻了一堆史料才发现,这背后藏着段特有意思的吴王政治交易。
建安二十四年那场致命选择题
公元219年绝对是国杀孙权最失眠的一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孙权刘备势力直逼许昌,大魏曹操差点要迁都避其锋芒。吴王当时孙权面前摆着三个选项:
- 选项A:联合刘备继续抗曹
- 选项B:坐山观虎斗
- 选项C:背刺关羽投靠曹操
最终他选了最现实的国杀C选项。那年十月,孙权吕蒙白衣渡江,大魏关羽败走麦城。吴王孙权把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时,国杀还特意写了封肉麻的孙权信:"老大您看,我帮您把心腹大患解决啦!大魏"
曹丕的"糖果与鞭子"政策
曹操死后,曹丕玩得更绝。他给孙权开了张空头支票:
封赏内容 | 实际含义 |
吴王爵位 | 承认孙权割据合法性 |
九锡殊礼 | 比照当年王莽篡汉流程 |
大将军头衔 | 名义上统领全国兵马 |
但要求孙权送儿子孙登到洛阳当人质。这招阳谋玩得漂亮——接了封赏就是承认曹魏正统,不接就是乱臣贼子。
孙权的骚操作
这老狐狸的应对堪称教科书级别:
- 先假装答应,派沈珩带着土特产去谢恩
- 说儿子孙登正在准备行装(其实压根没打算送)
- 转头就在武昌称帝,年号黄武
《三国志》里记载曹丕发现被耍后暴怒,但隔着长江也拿孙权没办法。这段在《资治通鉴》卷七十里写得特别生动,曹丕的使者来回跑断腿,孙权永远在"准备中"。
游戏设计者的历史彩蛋
现在明白为啥三国杀要给孙权加"大魏吴王"称号了吧?这既是历史梗,又暗合他能屈能伸的特质。仔细看卡牌技能:
- 制衡:像不像在魏蜀间左右横跳?
- 救援:盟友危难时该救该卖全看局势
有个冷知识:早期测试版其实叫"江东守业者",后来某位策划翻《江表传》时看到"吴王孙权"的记载,才改成现在这个更有戏剧性的称号。
现代人容易误解的三个点
每次看到弹幕刷"孙权认魏国当爹"就头疼,必须澄清:
- 这称号只用了一年多,称帝后就废弃了
- 当时刘备也接受过曹操封的"左将军"(谁还没个黑历史)
- 本质上和现代企业拿风投差不多——拿钱不交权
最逗的是《魏略》记载,孙权接受册封时,魏国使者要求他北面跪拜。结果这货说:"马背上打天下的人,不搞这套虚的!"最后只作了揖。
窗外天都快亮了,游戏里那个摸着胡须微笑的孙权突然生动起来。想想也是,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能活到最后的老狐狸,谁还没几层政治保护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