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火星移民者的火星生存手记:我是如何从零搭建火星基地的
凌晨三点,透过观察舱的移民防辐射玻璃,我望着火星淡粉色的记火建全记录地平线。这里的星基气温零下63℃,空气稀薄到无法呼吸,地搭但我的火星生态舱里正飘着咖啡香——这是我在红色星球建立的第三十七个可持续循环系统。
选个风水宝地
当初带着机遇号探测器传回的移民数据图,我花了两个月用自制探测车跑遍埃律西昂平原。记火建全记录理想的星基基地选址要满足三个硬指标:
- 地下冰层:像挖井般向下钻探7米就有冰晶
- 日照时长:每日平均光照不低于6小时
- 陨石坑防护:背靠30米高的岩壁当天然屏障
选址区域 | 冰层深度 | 日辐射量 |
盖尔陨石坑 | 12米 | 超标27% |
奥林匹斯山麓 | 无 | 达标 |
搞定生命之源
还记得第一次用微波钻融化冰层时,看着H₂O在真空环境瞬间沸腾的地搭奇观。现在我的火星水循环系统已经升级到第三代:
- 电解装置分解出氧气和氢气
- 冷凝管回收人体蒸发的水分
- 用火星土壤过滤重金属
意外发现
去年雨季(如果火星的沙尘暴算雨季的话),我在舱门缝隙发现了几簇蓝藻。移民现在它们住进了特制培养箱,记火建全记录每天能多产出200ml氧气。星基
电力永动机
光伏板在火星的地搭发电效率是地球的43%,但沙尘暴一来就完蛋。我的解决方案是:
- 在岩壁上悬挂垂直风轮机
- 用甲烷燃料电池当备用电源
- 自制飞轮储能装置(其实就是拆了登陆舱的陀螺仪)
种菜是门玄学
那些说用大便种土豆的科幻作家应该来火星试试。经过78次失败实验,我的种植舱总算能稳定产出:
作物 | 产量 | 特殊处理 |
转基因土豆 | 2kg/㎡ | 添加陨石铁元素 |
气雾生菜 | 周期15天 | 24小时红光照射 |
住得像个穴居人
3D打印建筑听着酷炫,实际上我花了三周才折腾明白怎么用火星土壤当建材。现在的居住舱由六个蜂窝状模块组成,每个都能独立密封。最得意的是那个用降落伞改造成的辐射隔离帘——NASA的工程师看到估计要气哭。
每日必修课- 检查气密性就像检查门锁
- 用胶带修补被微陨石砸出的小孔
- 给种植舱唱地球民谣(据说植物长得更好)
对抗火星综合症
当窗外永远是锈红色,你会开始想念白云的形状。我在气闸室里养了只机械狗,用着陆舱零件拼的。它不会摇尾巴,但能帮忙搬运货箱。每周日的"地球之夜"我们会用投影仪看《老友记》,虽然延迟20分钟才能收到信号。
那些教科书没写的
昨天在西南方向32公里处发现个洞穴系统,热成像显示里面有液态水波动。我正改装探地雷达,准备下次沙暴停歇就去看看。也许那里藏着火星生命的痕迹,或者至少能找到更好的建筑材料。
舱内警报突然响起,是太阳能板又被沙尘覆盖了。套上加压服前,我最后看了眼培养箱里新发的豆芽——这些地球来客和我一样,正在这颗红色星球上倔强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