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早上八点,异瞳林深白大褂口袋里震动的角作手机打断了他查房的脚步。屏幕上是膜缘密协江临发来的简讯:「老地方,三号患者角膜缘有新血管增生」——作为全市唯一持有胬肉系统特殊执照的神经两位医师,这样的网络加密暗语已经成为他们三年来的工作日常。
被选中的异瞳「异瞳者」
2019年《眼科学报》第7期首次报道的胬肉系统,本质上是角作个存在于角膜缘的特殊神经网络。这个系统会在0.3%的膜缘密协人群中自然觉醒,觉醒者会出现三大特征:
- 强光环境下虹膜呈现双色渐变
- 夜间视力达到正常人的神经3.2倍
- 泪液中含有特殊蛋白酶K-T3
特征 | 林深 | 江临 |
---|---|---|
觉醒时间 | 2017.03(27岁) | 2020.11(29岁) |
主控区域 | 鼻侧结膜 | 颞侧角膜 |
特殊能力 | 组织再生加速 | 异常血管识别 |
诊室里的冰与火
仁和医院三楼东区的特需门诊,林深的网络诊疗台永远摆着罐未开封的星巴克。这位33岁的异瞳副主任医师坚持用传统裂隙灯检查,却在遇到疑难病例时,角作会「恰好」打开诊室顶灯——当淡金色的膜缘密协光晕从他左眼漾开,那些顽固的神经翼状胬肉就会像烈日下的积雪般消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网络,是走廊尽头那间永远拉着遮光帘的诊室。江临的诊疗仪经过特殊改造,显示屏亮度比常规设备低40%。每当发现可疑病灶,他右眼瞳孔会收缩成针尖状,虹膜边缘泛起奇异的靛蓝色波纹——去年发表在《临床眼科研究》的论文证实,这种状态下他能捕捉到0.01mm的异常血管。
双系统协同作业实录
去年秋天接诊的17岁患者小雯,右眼胬肉已经侵犯瞳孔区3.2mm。常规方案需要移植结膜干细胞,但林深在术前查房时注意到她校服上的化学竞赛徽章。
- 08:15 江临启动血管测绘模式,标记出7处隐藏的微血管
- 09:03 林深激活组织修复,在无麻醉状态下完成病灶剥离
- 10:47 两人同时触发协同效应,角膜上皮修复速度提升至常规值4倍
参数 | 单独作业 | 协同作业 |
---|---|---|
创面愈合时间 | 72±3小时 | 18±0.5小时 |
血管封闭精度 | 89% | 99.8% |
术后复发率 | 12% | 0.3% |
咖啡杯底的秘密
每周四傍晚的医护休息室里,两个总碰不上的值班医生,会在微波炉旁留下加密的病历便签。上周的便签上用咖啡渍画着角膜地形图,边缘标注着「赵姓患者,睑裂斑伴角膜散光,建议启动B3方案」——这是他们给特殊病例设置的12级处理预案中的第3级。
窗外的梧桐叶被秋风吹得沙沙作响,住院部三楼的特护病房刚亮起夜间照明。林深把最后半杯冷掉的拿铁倒进盆栽,转身时白大褂下摆划过江临的诊疗车。仪器屏幕上残留的虹膜扫描数据,正在以每秒300帧的速度自动比对昨夜急诊患者的生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