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人格打官司赔钱这事,第人到底靠不靠谱?格打官司
凌晨两点半,我正刷着游戏论坛,赔钱突然看到有人发帖问:"听说第五人格被告了要赔几个亿?第人真的假的?"手里的冰可乐差点喷出来——这游戏我玩了四年,氪金都够买台Switch了,格打官司要真出事我得第一个跳脚。赔钱
一、第人传闻是格打官司怎么烧起来的?
这事儿得从2021年说起。当时微博突然爆出#第五人格侵权#话题,赔钱配图是第人杭州某法院的立案通知书。最吓人的格打官司是那张聊天记录截图,说什么"网易要赔2.7亿",赔钱传得有鼻子有眼的第人。我翻遍裁判文书网,格打官司发现真相是赔钱这样的:
- 真实案件:杭州蜜糖网络起诉网易,案由是"不正当竞争"
- 索赔金额:实际是500万不是2.7亿(差了54倍!)
- 关键争议:蜜糖认为游戏内的"COA赛事"抄袭了他们的"IVC赛事"
后来我在《2021浙01民初1121号》判决书里扒到细节:法官认为赛事模式本身不受著作权保护,最后网易根本不用赔钱。但网友只记住了"网易被告"这个开头,没人在意结局。
二、那些年背过的锅
整理文档时发现,这游戏简直是官司体质:
时间 | 原告 | 案由 | 结果 |
2018.5 | 黎明杀机开发商 | 玩法抄袭 | 达成合作 |
2019.11 | 某同人画师 | 周边侵权 | 和解下架 |
2022.3 | 未成年人家长 | 沉迷充值 | 部分退款 |
最冤的是2018年那次,当时贴吧都在传"网易被告到关服",其实人家Behavior早发了声明,说双方是战略合作伙伴。但暴躁老哥谁看声明啊,直接开喷就完事了。
三、为什么谣言总找上它?
三点钟啃着冷掉的披萨,我突然想明白几个规律:
- 视觉风格太扎眼:哥特式人设容易让人联想到国外IP,比如开服时总有人说红蝶抄袭《死魂曲》
- 玩法争议先天不足:非对称竞技这个品类,黎明杀机确实有先发优势
- 玩家群体低龄化:中学生传播信息经常不看全文,我表弟至今以为游戏里不能玩小丑是因为被告了
去年还有个离谱传闻,说园丁拆椅子动作被告侵权,要改成徒手拆。结果官方压根没改——这谣言源头居然是某个同人作者的玩笑话。
四、真该警惕的法律风险
虽然前面都是乌龙,但有两个雷区确实存在:
1. 未成年人充值问题
根据《中国消费者报》的案例库,2020年有家长成功追回12万充值款。关键证据是游戏账号用孩子身份证实名,且充值时段在上课时间。现在游戏里强制人脸识别,就是被这类官司逼的。
2. 同人作品版权
2021年广州互联网法院判过个典型案例:某淘宝店卖第五人格同人立牌,虽然标注了"非官方",但还是被判赔3万。法官认为同人创作可以,但商用必须拿授权。
我认识个同人画师就因为不懂这个,卖周边赚的2万全赔进去了,现在接稿都要求甲方出示授权书。
五、普通玩家该慌吗?
写着写着天都亮了,最后说点人话:
- 你充的钱不会因为官司打水漂(但可能因为抽不到金皮想退钱)
- 游戏下架可能性≈0,网易法务部不是吃素的
- 真要维权记得保留充值记录,最好别用他人身份证实名
冰箱里可乐喝完了,我决定去游戏里揍两把监管者压压惊。反正四年了这游戏被告传闻比我相亲次数还多,不都活得好好的?倒是那些信谣言的,上次为"关服传闻"低价卖号的人,现在看着限定金皮估计肠子都悔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