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聊《攀登者》这部电影,攀登有人说它热血,还真实有人说它煽情,原珠还有人纠结吴京到底有没有“开挂”。峰背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故事我翻了不少资料,攀登发现这部电影背后藏着的还真实真实故事,比电影本身更让人起鸡皮疙瘩。原珠
真实历史里的峰背“人肉梯子”
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王富洲、故事贡布、攀登屈银华这三个名字永远刻在了珠峰北坡。还真实当时有个细节电影里还原得特别真实——在海拔8700米的原珠“第二台阶”,刘连满甘当人梯,峰背让队友踩着自己肩膀登顶。故事真实历史中,这位消防员出身的登山队员因为严重冻伤,差点把命留在山上。
事件 | 电影呈现 | 真实情况 |
第二台阶人梯 | 方五洲(吴京饰)主动提议 | 临时决策,刘连满主动承担 |
氧气瓶使用 | 戏剧化争夺场景 | 队员默契谦让,留有字条 |
摄影机丢失 | 作为关键剧情冲突 | 真实发生,导致国际质疑 |
那些藏在冰镐里的细节
道具组花了三个月复刻1960年代的登山装备,老登山队员看到电影里的冰爪直拍大腿:“跟我们当年用的一模一样!”特别是屈银华那双要剪掉外层的高山靴,这个细节连很多登山爱好者都没注意到。
吴京章子怡的感情戏该不该有?
有人觉得气象学家徐缨(章子怡饰)和方五洲的感情线太突兀,但查资料发现,1975年那次登顶确实有位女队员——藏族登山家潘多。虽然角色是虚构的,但导演把多个真实人物的故事糅合在了徐缨身上。
- 真实原型1:潘多(首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
- 真实原型2:王洪宝(殉职的气象观测员)
- 艺术加工:加入无线电通讯受阻的戏剧冲突
张译的“心魔”从哪来?
曲松林(张译饰)这个角色其实代表了当年很多登山队员的遗憾。1975年登顶时,队伍里真有位摄影师因为缺氧昏迷,醒来后发现胶片曝光失败,坐在雪地里嚎啕大哭。
角色特质 | 现实对照 |
对摄影机的执念 | 1960年因无影像遭国际质疑 |
拒绝使用先进装备 | 老队员对新技术的抵触心理 |
数字背后的惊心动魄
剧组在岗什卡雪山实拍时,吴京的氧气面罩真的结过冰。有场雪崩戏,6台鼓风机对着演员吹人造雪,拍完才发现胡歌的冲锋衣里灌进去两斤雪。
- 剧组最高到达海拔5200米
- 累计消耗氧气瓶3000余个
- 登山绳总长度超过珠峰高度
说到这,想起《中国登山史》里记载的细节:当年队员们下山后,十个脚趾甲全脱落的就有七人。这种真实的残酷,电影里用方五洲满是冻疮的手的特写,倒是传达得很到位。
年轻演员的“登山速成班”
井柏然进组前专门去青海适应高原反应,结果还是吐得昏天黑地。有场攀岩戏他坚持不用替身,下来后才发现手掌被岩石划得血肉模糊。这种较真劲儿,倒是跟当年登山队“宁可前进半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的精神莫名契合。
要说遗憾,可能就是电影里没能展现更多藏族向导的贡献。据《西藏登山队纪实》记载,1960年登顶时的向导是藏族同胞却没能留下姓名。不过看到藏族演员拉旺罗杰自然的表演,也算是一种致敬吧。
走出影院时,听到有姑娘说:“原来登珠峰不是靠体力就行啊。”这话让我想起登山家马洛里那句名言:“因为山在那里。”但看完《攀登者》,突然觉得更贴切的答案应该是:“因为国在那里。”寒风吹过,紧了紧外套,手心里不知什么时候全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