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咖啡馆的便签便签纸开始
我至今记得那个闷热的下午,咖啡杯沿凝结的纸上水珠在便签纸上晕开的墨迹。当时我正用三色荧光笔标注着:
- 红色:3个月内12起离奇失踪案
- 黄色:老城区凌晨2点的线的秘改装车轰鸣
- 绿色:旧港区集装箱的异常电力消耗
关键工具包
热成像望远镜 | 能看穿墙体的工厂温度异常 |
电磁波检测仪 | 捕捉加密通讯的蛛丝马迹 |
微型无人机 | 巴掌大小,续航3小时 |
第二章 在垃圾堆里找密码
上周三的遗址深夜,我戴着夜视仪潜伏在城南垃圾处理站。便签根据《犯罪地理学》的纸上扇形追踪法,这里堆放着目标区域所有写字楼的线的秘碎纸屑。
值得注意的索化碎纸片
- 印着三叶草水印的会议记录残页
- 带有氯化钠晶体的快递单(实验室级别纯度)
- 被撕碎的行程表显示每周二有"货物交割"
当我把这些信息录入犯罪模式分析软件时,系统突然弹出红色警告——该组织的工厂活动半径正在以每月2公里的速度向市中心扩张。
第三章 假扮成送餐员的遗址72小时
套上某外卖平台的制服时,我往送餐箱夹层塞进了:
- 纽扣摄像头(续航48小时)
- 声波采集器(有效距离15米)
- 微型气体分析仪(检测危险化学品)
可疑配送记录
23:30送达 | 15人份宵夜 | 收件人签名为"维修部" |
04:20送达 | 20杯黑咖啡 | 要求放在3号门禁外 |
通过分析外卖包装袋上的便签指纹,我发现有3个匹配警方数据库的纸上化名人物,其中一人曾在制药公司担任首席化学家。线的秘
第四章 暴雨夜的终极验证
当雷鸣掩盖脚步声时,我带着防水取证箱摸到了目标建筑的通风口。根据《数字取证技术》的记载,我用了:
- 激光测距仪确认建筑真实层数
- 热敏纸采集门把上的皮屑样本
- 频谱分析器捕捉加密无线电波
在排水管道处,我发现PH值异常的废水,经试剂检测含有衍生物——这正是近期黑市流通的新型致幻剂主要成分。
第五章 收网前的最后拼图
此刻我的风衣口袋里装着决定性的证据链:
物证 | 实验室废水样本 |
书证 | 加密的账本照片 |
电子证据 | 服务器数据云端备份 |
街角的公用电话亭投币声响起时,我对着听筒说了暗语:"三叶草需要除草剂。"这是通知线人启动证据链保护程序的指令。
雨后的霓虹灯在积水中扭曲成诡异的颜色,我紧了紧衣领走向警局。值班室的灯光透过磨砂玻璃在走廊投下菱形的光斑,物证袋里的微型芯片正在发热,里面藏着能让整个组织覆灭的通讯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