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聚餐时,脑残小李举着手机里唐三的斗罗大陆壁纸冲我笑:“你该不会真是斗罗大陆的脑残粉吧?”桌上其他人跟着哄笑,我握着冰可乐的粉丝手突然有点发烫。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上个月在漫展,心理有个cos小舞的解析姑娘红着眼眶说:“我就是喜欢他战斗时的眼神,怎么了?为何”

我们为什么需要“喜欢”某个角色

《斗罗大陆》里唐三从鬼见愁跳下去时,我电脑右下角的脑残微信图标在疯狂闪烁。闺蜜发来二十几条消息吐槽男朋友,斗罗大陆而我暂停了视频,粉丝把进度条拖回他坠落前3秒的心理镜头。这个瞬间突然让我明白,解析角色的为何吸引力可能就像深夜便利店的热咖啡——不需要多高级,但刚好暖手。脑残

  • 心理学教授马晓阳在《粉丝文化心理学》里提到:
  • 投射机制:我们会在虚拟角色身上寻找理想自我
  • 补偿心理:现实缺失的斗罗大陆情感需求在故事中得到满足
  • 群体认同:当有人说“我也喜欢”时产生的归属感

不同类型的“喜欢”对照表

类型行为特征心理动机外界评价
脑残粉收集全系列周边、参与所有话题讨论情感依赖+自我价值绑定“太疯狂了吧”
理性粉选择性购买、粉丝参与剧情分析审美认同+思维共鸣“挺有深度的”
路人粉偶尔关注、被动接收信息从众心理+碎片化娱乐“跟风而已”
黑粉持续批判、放大作品缺陷反向认同+存在感建立“戾气太重”

那个让我“脑残”的瞬间

记得唐三获得蓝银皇觉醒时,弹幕突然被“好帅”刷屏。但真正让我在凌晨三点反复回放的,是他颤抖着擦掉嘴角血迹,对着虚空说“我还不能倒下”的那个镜头。这种不完美中的坚持,像极了去年考研时,我在图书馆用红笔划掉日历上又一个数字的样子。

喜欢需要被定义吗?

《流行文化中的身份认同》书里有个有趣的实验:让两组人分别描述对同一角色的喜爱。A组用评分量表,B组用故事叙述。结果发现,B组参与者的情感记忆激活区域更活跃。这或许说明,当我们试图量化喜好时,反而失去了某些珍贵的东西。

奶茶与烈酒的不同回甘

观察过漫展上不同粉丝的表现:

  • 举着单反追拍coser的眼镜男生,背包上别着七个不同版本的史莱克学院徽章
  • 坐在休息区画同人图的女生,画纸边缘写着“宁荣荣今天也要开心呀”
  • 抱着等身抱枕排队签售的情侣,小声争论着武魂融合技的物理原理

这些画面让我想起小区门口并排开的奶茶店和精酿酒馆。有人需要全糖去冰的甜腻,有人偏爱IPA的苦涩余韵,但这不妨碍他们坐在同一片月光下。

当热爱遇见偏见

上个月在地铁里,听见两个中学生聊天:“我哥说看国漫很low”“管他呢,唐三觉醒时的特效帅爆了好吗”。突然意识到,每个时代都有被贴标签的喜好。就像十年前玩cosplay会被说成奇装异服,而现在汉服姑娘能从容走过商业街。

桌上的火锅开始冒泡时,我解锁手机给小李看相册里分类整齐的同人图文件夹:“这叫系统性审美研究”。朋友们的笑声混着牛油香味飘散开来,窗外的霓虹灯刚好照亮海报店新到的斗罗大陆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