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界变世界变身英文名:从Notch到Mojang的奇妙旅程
凌晨2点37分,我盯着电脑屏幕发呆,身英突然意识到一个有趣的文名事实——《我的世界》这个中文译名实在太成功了,成功到很多人压根不知道它的界变英文原名。这感觉就像你天天喊邻居"老王",身英结果某天才发现他身份证上写着"王德发"。文名
一、界变那个改变游戏史的身英名字
2009年5月17日,一个叫Markus Persson的文名瑞典程序员在论坛发了条帖子:"我刚做了个叫Cave Game的小玩意..."这个粗糙的版本后来改名叫Minecraft: Order of the Stone(直译"我的世界:石之秩序"),听着像中世纪奇幻小说对吧?界变幸亏最终定稿时去掉了副标题。
- 2009年5月13日:首个可玩版本命名Cave Game
- 2009年5月16日:改名Minecraft: Order of the Stone
- 2009年5月17日:最终定名Minecraft
为什么是身英"Minecraft"?
Notch(Markus的网名)后来在Reddit透露,这个名字是文名"mine"(采矿)和"craft"(制作)的合成词。但有个冷知识:他最初想注册"minecraft.com"时发现域名被占,界变只好先用"minecraft.net",身英直到2010年才买回.com域名。文名
二、中文译名的神来之笔
2011年网易代理前,民间出现过各种奇葩翻译:
直译派 | 矿艺、挖矿工艺 |
中二派 | 创世神、方块帝国 |
摆烂派 | 麦块(港台早期译名) |
直到某位匿名翻译者提出"我的世界",瞬间征服所有人——既保留了"创造"的核心玩法,又暗合游戏无限可能性的哲学,还带着点浪漫主义色彩。这个译名成功到连微软官方都直接采用,要知道微软通常坚持使用英文原名(比如他们死都不肯把Windows译成"视窗")。
三、那些你不知道的别名
在游戏代码里,Minecraft还有几个隐藏代号:
- 内部开发代号:"RubyDung"(红宝石粪?Notch的恶趣味)
- 测试版本称呼:"MCPE"(手机版专用)
- 玩家黑话:"MC"(老玩家最常用的简称)
最搞笑的是2013年愚人节,Mojang把游戏临时改名Minecraft 2.0,更新日志写着"新增独角兽和彩虹屁物理引擎",结果真有人信了跑去投诉电脑跑不动彩虹特效。
文化差异趣闻
日本玩家坚持叫它「マインクラフト」(片假名直译),德国人却总把"craft"发成"kraaft"带着大舌音。俄罗斯有个同人版本叫«Майнкрафт»,读起来像在喊"买!快付钱!"
四、从名字看游戏进化史
每次重大更新其实都暗藏在副标题里:
- Beta 1.8:"Adventure Update"(冒险更新)
- 1.13:"Update Aquatic"(海洋更新)
- 1.16:"Nether Update"(下界更新)
最讽刺的是2014年那个「Better Together Update」(更好在一起更新),实际却导致Windows 10版和手机版玩家互相看对方不顺眼,活像强行安排相亲的媒婆。
现在凌晨4点15分,咖啡喝完了,突然想起2017年中国版上线时那个绝妙宣传语——"方块世界,你的世界"。这大概就是命名的最高境界:当人们忘记原名,只记得你的翻译时,你就赢了。
```